基础护理学教研室1985年筹建,教研室同年即开始承担3年制在职护士大专班的《基础护理学》课程的教学;1987年开始承担三年制护理专科的基础护理教学《基础护理学》课程的教学;1996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护理本科,开始承担护理本科生《护理学导论》、《基础护理学》、《护理研究》、《护理教育》课程的教学。2006年随着我系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授权点,又承担了硕士研究
生的《护理理论与护理研究》课程的教学任务。目前教研室共承担护理专业本科4门课程、助产学专业2门课程和护理专业研究生1门课程。另外还承担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专业相关教学任务。下面从教研室师资培养、教学管理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介绍。
一、师资结构
基础护理学教研室的师资由三部分组成:一是教研室固定师资,由3名专任教师组成。主要承担教研室课程的理论教学和部分实践教学。第二部分是mg4355线路检测官网其他教研室的师资,主要包括实验中心及其他教研室的青年教师。主要承担教研室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少部分理论教学。每年参与授课的教师6~8人。第三部分是临床兼职教师,主要承担教研室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。每年参与授课的教师5~6人。
二、师资培养
师资队伍是教研室建设与发展的关键,人才的问题是发展的根本问题。教研室克服教学任务重、人员紧张的困难,不断创造条件,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。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。2015-2019年,教研室谢晖老师于山东大学攻读并获得护理学博士学位。2018-2019年,教研室孙雪芹老师于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。近5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习27人次。同时,教研室还注重“双能型”和“双师型”师资的培养。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密切结合临床,注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均衡发展;临床兼职教师有严格的遴选程序、培养过程和有力的监控体系。自2021年以教研室为单位成立了教工支部后,教研室党员教师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密切结合,进一步推进“思政育人”工作。经多年建设,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师资培养取得明显成效,资队伍得到优化,师资队伍体现了高学历、高职称、专业化的特色。教研室现有3名固定师资中其中1名教授、2名副教授;一名博士,2名硕士;两名硕士研究生导师。近5年教研室固定师资发表论文27篇,其中SCI论文8篇;教研科研课题共11项,其中,教育部教研课题1项,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;编写教材5部,其中副主编1部;获发明专利2项。教研室教师作为主要力量指导护理本科生参加首届、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护理本科临床技能比赛,分获一等奖、二等奖和银奖。1人任中华护理学会27届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数字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、Frontiers of Nursing第二届国际编委会委员及第45届、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。1人被评为安徽省研究生教学名师,5人次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,5人次获教育部和安徽省多媒体课件、网络课程奖励,安徽省健康科普教育系列读物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。1人获第十届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。2人次在国家级教学比赛中获奖。
二、教学管理
为保证教学质量教研室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,由四级监控体系构成。分别是校督导、院系督导、教研室督导和学生督导。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督导、反馈和整改,保证教学运行处于良好态势。
三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
基础护理学教研室承担五门课程,本科层面的有《基础护理学》、《护理学导论》、《护理研究》、《护理教育》,研究生层面有《护理理论与护理研究》。教研室承担的课程均为重要的专业课程,为护理学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。本科层面的四门课程,对应着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,以及初步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落脚点和抓手,教研室一直注重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。近5年依托多项教学研究项目,教研室所有课程均建设成成熟的线上课程,其中《基础护理学》、《护理研究》、《护理教育学》均获批为安徽省教育厅MOOC建设课程并均已结项,其中《护理研究》课程结项“优秀”并被“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(e会学)”平台作为优秀课程推荐至“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平台—课程”,使课程得到更广泛应用和推广,并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做贡献。目前教研室所有课程均实现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,形成较完善的混合教学模式和综合考核体系。该教学模式特色包括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、理论和实践的融合、能力导向的启发教学和小组教学、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(答疑)结合、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结合、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等。课程考核体系(包括线上课程考核体系)日益完善。近3年由在《护理研究》课程中开展研究生辅助教学,取得明显成效。基础护理学实验室作为护理学实验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“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”。在实践教学方面一直进行教学管理、实践技能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。